山巅的呼唤的剧情介绍,73 年《靈性之光》後贊祿西再以山峰意象,去隱喻人性光輝的不朽國度。Witek 追隨亡父的遺志,夢想著攀登額菲爾士峰,然而面對周遭人心弛緩,日常生活處處是考驗他的人格賤賣場,他的堅持只換來人生挫折感:遭上司嫁禍,同事整治,登山機會被剝奪,母親病逝;他就像被上帝考驗的約伯,厄運無始無終。然而,贊祿西沒有壞人,只有壞處境的冷靜世間描寫,一刻間發覺,你並非在看一齣悲劇,Witek 的坎坷命途,原來已是他的一路攀往。獲康城影展評審團獎。
A young man is facing death of his mother. A petty corruption at his job leads to him being framed and robbed of his only desire to climb mountains in Himalayas, as his father did and where he died.
短评超字数了。常量与变量。
扎努西真的不错。镜头离生活很近但又充满简洁的散文化意识。他描述一个人逐渐下行的生活但所有痛苦颓丧都夹杂着快乐惊喜。像德勒兹说的抛弃浪漫主义传统而追求生活中任意一点的描述,无论悲喜正负呈现出来就是实质。它们能否组成一个整体取决于创作的人自身认知和生活的实质能否吻合
扎努西在访谈最后提到了塔可夫斯基临终前的遗言:我希望以一个罪人的身份被后人铭记。他还提到的是他相信社会永远是由精英而不是大众领导前进的,但精英的意涵不在掌握了财富、权力、知识或其他资源的人,而是那些抱有道德责任,持守公共道义的人,他的电影只要能被这一小部分人欣赏和铭记就够了。
没胡子的男主这么像韦斯安德森可真叫人出戏。片名不如叫远山的呼唤。随着音乐穿梭在雪雾里的喜马拉雅看似从未进入过男人的生活却影响了他的一生。立誓勇攀高峰却生活中挫折不断。年轻人蓄起胡子穿上大衣悬挂在危楼边。他已在不易的生活中一路攀登。
最喜欢教堂里拖椅子那段,很多细节都打动人,两次鸽子飞起的画面,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导演很有趣,他说讲的是一个好人也不一定会有好报的故事,对一个纯粹理想主义者的诠释,他还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ps,喜欢这句台词,你不喜欢钱,就是对别人的贬低。)
不知道扎努西作品里是否常出现“格格不入”的角色,第一次是五个不同身份的人物,这次是理性的男主或者说理想主义者在鱼目混杂的社会里难以适存整体观感:冷,开场与结尾耸立的雪山,冷色系服装再搭配工业般规整的线条构图,完美营造出冷冽的氛围,再加这么个宿命论的故事,真是好大一口寒气…但我超爱啊!男主太招我喜欢了!与世界格格不入,独身却不会孤独,隔窗对鹦鹉笑着招手,与女主对话弱弱乞求的语气真是…虽信仰理性却...